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0人)

900.00元

第六节 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皮亚杰,瑞士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代表作:《儿童的智慧起源》(1936年)、《儿童对现实的构造》1937年、《儿童符号的形成》1945年。

二、心理发生认识论的儿童观

(一)感觉运动阶段(出声-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一)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岁)

  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形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同化或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这意味这婴儿利用动作和感知去了解他周围的环境与社会。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均为学前教育时期,一般从2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并开始运用表象符合,语言的使用表明这一阶段的开始。

  儿童这一阶段的表象思维会逐渐发展到直观思维。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具体运算思维,能够客观地构造种类、关系和数量之间的联系。具体思维守恒性、可逆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与此同时,他们也就获得了社会合作的能力和道德情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相互尊重和自我约束的意识。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儿童已从具体事物中逐步解脱出来,在头脑中能够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

三、心理发挥在那阶段论的教育观

(一)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强调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发展过程与成人有着质的不同,而且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也不完全一样,表现出其各自独特的特点,因此教育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加以组织,要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实际上是  皮亚杰心理学体系的核心。

(二)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一,生物有机体成长成熟因素;

第二,练习和习得经验因素;

第三,社会传递因素:语言传递和教育传递

第四,平衡化因素。

(三)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皮亚杰十分重视儿童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者必须后总是依靠儿童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主动积极换和不断构建的活动,儿童是通过他自己的活动不断构建他的智力和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

*儿童获得的知识是儿童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客体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建构的结果,儿童的活动又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只有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会积极地将其同化或顺应,从而形成深刻的理解。

*教育者为了让儿童学有所属,最好让儿童自己去找到和发现问题的答案,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学习”、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

(四) 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

     皮亚杰十分重视“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动作就是儿童的实际活动,认识起源于动作,教育者应该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和具体事物进行学习,对儿童来说,动作是儿童主体和客体相互的唯一连接点,儿童所获得的知识和观念都离不开动作。

1.练习型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规则性游戏(促进儿童理解社会生活最有效的游戏活动)

4.构造性游戏

(五)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教育者应该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积极组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互动,多多提供一些儿童之间的合作交往活动,以有利于儿童逐渐了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存进儿童心理感受力的发展。

 

[展开全文]
钟德成 · 2020-05-18 · 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