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0人)

900.00元

第九章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一、英国                                 人物

二、法国                                 事件

三、德国                                 机构

四、俄国和苏联                      法规

五、美国

六、日本

 

 

一、英国的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一)时代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科技、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产业革命提供了条件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展机器化大工业生产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英国成为最早产生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

(二)发展概况

*19世纪前期的幼儿学校运动中,以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最为重要。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为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而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主知主义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

*19世纪后期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受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影响,引进和推广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对本国的学前教育进行改革。

*进入20世纪,英国学前教育发展迟缓,其原因:一是英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习俗根深蒂固,上层社会人士并不重视为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的母亲设置的,专以劳动民众的子女为对象的学前教育。

二是政府认识不足,行动迟缓明仔20世纪上半期英国学前教育主要由民间组织来承担和推动,政府只是给予人力和物力协助。

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学前教育政策与计划

   1697年颁布了“国内贫民救济法”,除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意外,还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

   纺织学校,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的家庭6-14岁的男女儿童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4-6岁儿童可以自由入学,入学儿童每天最多只能进行10小时的纺织作业,其余时间用于学习。

"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由约翰。洛克制定,在每一个教区设立一所劳动学校,教区中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这种学校,在学校中边劳动边学习,既能养活自己又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上述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对3-7岁的幼儿实施有组织的教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独立设置幼儿学前机构起了先导作用。

二、欧文的幼儿学校

   罗伯特。欧文(1771-1858),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背景

*贫困的工厂环境 给工人造成了种种社会问题,工人子弟的道德和教育状况极为恶劣。

*欧文基于他的性格形成学说,认为需要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的性格,以此完成社会的革新。

"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

   1816年,欧文将各种教育形式加以并合,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性格形成学院),而幼儿学校就是其中一个部门。

幼儿学校招收1-6岁幼儿,份两个部分:1-3、3-6岁,但实际上幼儿学校是以3-6岁的孩子的保育和教育为中心的。他明确地主张幼儿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形成儿童合理的性格奠定基础。

(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重视智育和道德教育:

1.智育:

(1)提倡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即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2)提倡顺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

(3)提倡开放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多多进行室外活动

2.德育:

  主要任务是养成幼儿遵守纪律的习惯,培养他们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要求任何孩子都不能损伤游戏伙伴。要求教师向幼儿说明理由,使幼儿理解教师意图。

3.其他

舞蹈、音乐和军事训练活动

目的:使孩子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培养他们对美德感受并形成服从和守秩序的习惯。

4.教学方法: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孩子

   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都不允许教师打骂孩子,不允许使用诸如威胁和咒骂等惩罚手段,要求教师要始终如一地以和蔼的语调、表情、语言和行为,对待所有儿童。、

对欧文幼儿学校的评价:

  1.欧文从性格形成的观点出发,把学前教育看做是国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为社会改良服务的,他的幼儿学校的兴办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化。

  2.他尝试把工人阶级的幼儿放到最好的教育环境里通过集体合作的游戏、实物教学、教师的人道主义态度等教育形式和手段,来促使幼儿合理性格的形成。

  3.欧文的幼儿学校在世界学前教育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公认为使世界上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为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

  4.但是,由于欧文将发展教育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并试图仅仅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因此他的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

(一)重视智育

1.原因:

一是为了满足幼儿家长的要求;

二是当时贫民、工人阶级儿童受教育年龄被规定在八岁以内,过来这个年龄就要从事劳动,无法继续学习。因此存在超越儿童接受能力的问题

内容: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 等。

2.智育方法;“开发教育法”

   智育方法上,维尔德斯平反对传统的灌输知识的做法,反对“鹦鹉学舌”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幼儿学校的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儿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 独立活动知识的能力,因此提出“开发教育法”。

五个方面:

一是激发好奇心

二是通过感觉教学

三是从已知到未知

四是让孩子们独立思考

五是把教学和娱乐相结合起来。

(二)德育

1.主要任务: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排除虚伪、下流、贪婪等不道德行为,培养爱与同情他人,服从父母、守秩序、正直、勤勉、节制、尊重人等品质。

2.原则:爱儿童

3.方法:以奖励代替惩罚

4.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有“受人欢迎的风采”、忍耐、温柔、冷静,具有关于人性的知识、尤其是虔诚

(2)教师必须研究幼儿的心里状态以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五、福禄培尔幼儿园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发展)

1.19世纪后半期,英国是最早推行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国家。

2.1848年,德国流亡政治家约哈勒斯。伦克及其夫人在英国伦敦开始进行推广福禄培尔幼儿园的活动。

3.他们在1855年出版了一本》英语幼儿园入园手册》,是英国宣传福禄培尔思想的最初文献。

(二)影响

1.在英国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后,学前教育机构存在着两种制度并存:一种原来以收容工人阶级和贫困阶层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另一种是以中上层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

2.幼儿学校自身的法则也受到福禄培尔运动的影响。福禄培尔精神渗透到幼儿学校中,开始减少读写算训练的时间,而增加游戏的时间,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

(三)“免费幼儿园”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招收贫民和工人的幼儿为对象,它的诞生意味着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在英国普及和发展,幼儿园开始面向贫民和工人阶级。

  它是由私人出资所办的,免费幼儿园的服务对象是贫民区劳苦大众的3-6岁的幼儿。

  1919年以后,免费幼儿园被改称为“保育学校”。免费幼儿园是英国现代保育学校的前身。

六、20世纪上半叶的学前教育

(一)保育学校的创立和发展

   1870年,《初等教育法》等,确立对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制度。

1.麦克米伦姐妹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始人。

*1908年在博乌开设实验诊疗室

*1910年改称德普特福特学校治疗中心

*1911年发展为野营学校

*1913年正式命名为野外保育学校。

2.举措:

(1)招收对象:五岁以下贫民和工人的幼儿

(2)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增进健康

(3)办学特点:注重幼儿的手工教育、言语教育、感觉训练、家政活动和自由游戏;注意采光、通风和环境的布置。

3.意义

(1)麦克米伦姐妹创办的保育学校得到社会的拥护,自此保育学校在英国不断涌现。

(2)英国保育学校的理论经过麦氏姐妹、格雷斯;欧文及艾萨克斯等人的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已初步形成体系。

(二)《费舍教育法》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

   法案要求将小学分为5-7岁(幼儿部)和7-11岁两个阶段,此外正式承认保育学校是国民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委托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意外,保育学校实行免费入学,并决定对13所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三)《哈多报告》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1933年

1.内容:

(1)保育学校对城市儿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建议将保育学校定义为“国民教育制度中理想的附属机构”;提倡大力增设麦克米伦式的保育学校、幼儿学校和幼儿部设的保育班。

(2)建议成立7岁以下幼儿为对象的独立的幼儿学校。

(3)幼儿学校的教师也应遵循保育学校的原理,即注重对6岁以下儿童开展户外体育、游戏等自然性和活动进行会话、唱歌、舞蹈等表现能力的训练。

2.影响:

  肯定了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成绩,并大力提倡开设新的保育学校和保育班,暗示了7岁以下幼儿实行一贯教育

 

七、20世纪下半叶的学前教育

(一)《巴特勒法案》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

1.1944年,丘吉尔联合政府通过该法案。

2.法令规定初等教育由三种学校实行:

(1)为2-5岁的儿童设保育学校(着一年龄不属于义务教育之内);

(2)为5-7岁儿童设幼儿学校;

(3)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则可在校内附设保育班,招收3-5岁的儿童。

 3.影响:

    此法案 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未能将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连贯起来的思想形成制度。幼儿学校仍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而包括在初等教育之中。学前教育以5岁为界被割裂开来。

(二)《普洛登报告书》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

1.1966年,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发表的一篇报告书,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学前教育,尤其是教育不发达的地区。

2.报告书提议:

(1)学前教育应该以20人为一组划成1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1个“保育中心;他们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疗所结合起来。”

(2)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3)最理想的是包括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护服务机构都是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校的领导之下。

(三)《教育白皮书》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

1.1972年12月,教育科学大臣萨切尔发表《教育白皮书》提出将“扩大学前教育”定位内阁将要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

2.10年内实行学前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

3.要求:

(1)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

(3)政府为实现上述计划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展开全文]
钟德成 · 2020-05-02 · 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