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一)四类等级学校
*宫廷学校:教育皇族子弟;
*职官学校:培训政府官员的子弟;
*寺庙学校:培养僧侣;
*文士学校:培养文秘人员。
(二)学前教育发展:与等级观念密不可分
1.皇族子弟为继承皇权官爵,幼年时就被安排有奶娘、保姆精心喂养,稍一懂事就要进入宫廷学校学习。
教育内容:游戏、听故事、书写练字等学习初步知识,还要听从敬畏日神、忠诚法老、遵守礼仪、习俗等训导。
2.官吏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教育内容有做游戏、锻炼身体和听故事等,男孩还要学习社交礼节、宗教歌曲及读写
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或手把手的练习
二、古希伯来的学前教育
古希伯来的学前教育分为两个时期:
1.一是公元前1300年至公园前586年,犹太亡与巴比伦时期,家庭教育时期。
2.二是公园前586年至公元前70年,罗马帝国灭亡与希伯来时期,会堂教育时期
古希伯来的学前教育完全是为民族救亡和传统的传统的继承服务的。
三、古印度的学前教育
古印度的学前教育就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而实施的。
所谓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出现于公元前700年左右,它是把从事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为四个等级,也构成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即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传诵《吠陀》,口耳相传,死记硬背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即执掌行政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
*第三等级是“吠舍”,即具有人身自由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手工业者、农夫和平民等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即被征服者或奴隶
*婆罗门教时期:种姓制度、家庭、《吠陀》
*佛教时期:平等、家庭、或寺庙
古印度的学前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