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和主要活动
代表作:《幼稚教育概论》
(一)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教育对孩子的人生、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
2.幼稚儿童与国家、社会关系;
3.幼稚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4.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补充,互相结合。
二、幼儿教育的目的
1.“谋求儿童之健康”;
2.“养成几种儿童生活上必须的习惯”;
3.“养成儿童欣赏的初基”;
4.“养成儿童能自己发表之能力”。
三、揭示幼儿教育的弊端
(一)全盘西化的倾向
1.仿造或直接购置外国玩具;
2.采用外国音乐;
3.在放假日及庆祝活动中,对中国国庆表现冷漠,对纪念耶稣的圣诞节丰富多彩;
4.设备、布置、教法等,外国气也很严重,孩子日常用语,也有不少不中不洋的“外语”。
(二)幼稚教育为富人服务
张宗麟指出,当时的幼稚园只是富贵家孩子的乐园,幼稚园的教师不过是这些有钱人家孩子的“干奶妈”。他认为中国的幼稚园教育服务的对象,应为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服务。
(三)束缚儿童的条条绳索
1.小孩子口上的十字封条。在家在学校都不可随便说话。
2.脚镣和手铐。不让孩子做事,只让读书,孩子失去了一切生活力。
3.成人们钦定的法规。幼稚园死板的程序,不许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4.砍伐幼芽的快刀,孩子用的用品、饮食不符合卫生等
培养儿童的生活力,使他们成为生活的能者、强者:
1.教养孩子有抵抗的能力
2.教养孩子会动手做事
3.养成孩子学会发展自己天才的能力
4.教养孩子善于不停留地进步
四、幼稚园课程
(一)幼稚园课程的内涵
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
满足儿童自身需要应在幼稚园课程来源上更加侧重
1.儿童自发的各种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或人接触而生之活动
3.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
(一)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原则:
1.以儿童全面发展为目的
2.课程内容艺术化
3.课程多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发达身体、获得知识
4.注意个别活动
5.注意沟通小学低年级
(二)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办法
“中心制”编制课程
(三)幼稚园应设置的课程
谈话、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手工、涂画)、静息、进点心、读法、数法。
(四)培养幼稚生的习惯于技能
卫生习惯、个人的和社会的做人的习惯、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日用的常识等。尤其重视儿童心理卫生习惯的养成、少发脾气的习惯等。
五、幼稚师范教育
(一)中国急需设立完美的、富于研究精神的幼稚师范
1.从幼稚生的特点、孩子的养护。与家长的联络等方面看,幼稚园师资必须由“受过特殊教育的人去施教”。
2.建议停办各教会设立的幼稚师范;每省至少设立完美的幼稚师范。
(二)幼稚师范生资格、性别、学习年限
1.主张“男子也可以任幼稚园教师”。
2.入学资格应为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更好,修业年限为三年。
(三)幼稚师范的课程
公民训练组、普通科学组、语文组、艺术组、普通教育组、专门教育组。
(四)幼稚教师的社会责任—到农村去,到贫困区去办教育
“幼稚教师自身应有的觉悟”
1.幼稚教师是劳工
2.幼稚教师是为着大多数儿童谋幸福的
3.幼稚教师要深入社会去
本章小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代表人物如蔡元培()、陶行知(燕子矶、上海劳工团)、张雪门(北平幼师)、陈鹤琴(南京鼓楼、江西省立幼师)、张宗麟(做很多校长、搞教育事业)等。
1.他们都是爱国者,把振兴中华的宏愿落实在他们从事的改革学前教育事业上。
2.他们的学前教育思想都具有破旧立新的特点。
3.他们的学前教育理论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4.他们都是吸取、借鉴国外经验,创立中国特色的学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