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和主要活动
*1919年,陈鹤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
*1920年,陈鹤琴以长子陈以鸣为对象,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成果反应在《儿童心理研究》和《家庭教育》中。
*1923年,陈鹤琴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
*1940年,陈鹤琴赴江西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是我国第一所公办幼稚师范学校。
二、论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陈鹤琴为建立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奋斗一生,“科学化”集中反映在他对中国儿童心理的研究上,是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
(一)儿童观及儿童教育观
1.科学的教育儿童,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儿童。
要改变错误的儿童观,正确认识儿童自身的价值,认识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2.充分认识儿童教育,特别是学龄前教育的意义。
他认为幼稚时期,是一生教育的关键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二)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
怎样教育好孩子?科学施教是基础,研究和认识儿童心理的发展及特点是前提。
儿童心理特点:(J)
1.好动心
2.模仿心
3.易受暗示
4.好奇心
5.游戏心
6.喜欢成功
7.喜欢野外生活
8.喜欢合群
9.喜欢称赞
(三)儿童年龄分期与教育
1.新生婴儿期—新生
从生理现象、感觉、动作和情绪,说明这个时期的心理反正,对新生儿的教育重在环境、饮食、睡眠。
2.乳儿时期—1个月至12个左右
3.步几时期—12个月至3.5岁左右
4.幼儿时期—3.5岁左右到6岁左右
从思想活动、社会性的发展、情绪的转变三个方面阐述该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育方法:积极代替消极、不姑息、不严厉、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让儿童自己有活动的园地、发展儿童的好问心 、父母教师以身作则。
三,学前家庭教育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
陈鹤琴重视幼儿家庭教育,认为它不仅决定孩子的终身,而且影响国家的命运。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科学基础
“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
1.研究儿童的生理与心理
儿童心理是科学的进行幼儿教育的基础
2.儿童学习的性质与原则,即“小孩子究竟怎样学习”。
*三种基本能力:感觉、联念、动作。
*学习的过程:感觉、联念、动作。
*学习的原则:刺激、联念、动作。
(三)培养幼儿体、德、智、美、劳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
1.幼儿的身心保健
2.儿童家庭品德教育
3.儿童家庭智育
4.儿童家庭美育
5.儿童家庭劳动教育
(四)更新观念,民主施教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父母要民主、平等的对待孩子,极力反对“父为子纲”,“养儿防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错误观念和家长作风。
四、幼稚园教育
(一)幼稚园教育要适合国情
办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幼稚教育,是陈鹤琴终生的追求,也是他幼教实验的核心。
(二)幼稚园的保教内容
陈鹤琴主张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
陈鹤琴亲自制定幼稚园教程,强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概况为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课程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三)保教原则方法
在保教内容和方法上,陈鹤琴非常反对注入式的教育、封闭式,主张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受教育,反对消极管束,主张培养儿童创造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
整个教学法:
1.对幼稚园的教学,陈鹤琴创立了整个教学法,打破各科单科相互脱节的现象,主张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得我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
2.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是做出发点。这种方法要以儿童生活、儿童心理为依据。
五、“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30世纪40年代末趋于成熟完善。
(一)何谓“活教育”
“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就是要将这种死教育换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二)“活教育”理论形成的原因
1.对欧美“新教育”理论的吸取
“新教育”也称进步教育,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一股反传统教育思潮和与之相应的各种改革实验活动。
2.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批判:民国建立后,教法依旧,教师构成学校活动的中心,是教学领地的“皇帝”。
*继承:因材施教、个别教学、行重于学。
关注当时我国教育界的教育实验改革。
3.多年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活教育”的六轮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纲领,即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1.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的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2.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方法论:“做中学、做中做,做中求进步”
4.教学原则:训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