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张雪门,浙江宁波人。
*1930年,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
*1934年,聘请戴自俺任幼师教员,带领学生在北平郊区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创办乡村幼稚园(也称“幼稚团”)。
*在耄耋之年,眼睛几近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还以坚强的一直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实习三年》等十余部专著。
二、论幼儿教育的目的
(一)第一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以前,认为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儿童个性。
提出的背景:反对日本式幼稚园和宗教式幼稚园教育目的,前者以培养旧式士大夫为目的,后者是扩充宗教势力,为各国创造洋奴。
(二)第二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其中心幼稚教育一方面要满足儿童个性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练习社会的需要。个人与社会的两个维度
三、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一)幼稚园课程
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这种有价值的材料包括两类:
一是满足儿童个体需要,
二十满足社会的需要
1.关于组织幼稚园课程,注意三点:
(1)幼稚生看宇宙的一切,都是整个的,编制幼稚园课程不能把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内容分的太清楚。
(2)论幼稚生,满足其个体的需要,更甚于社会的需求。
(3)课程要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来设置。
2.课程内容:自然环境类、社会环境类、儿童类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课程理论的核心和特点
儿童的一切知识、能力都源于个体与环境的接触,从而得到直接经验,儿童成长的第一步是“接触环境的行为”。
“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三)行为课程的教材与教法
幼稚园的教材和教法相互关联,二者与行为课程密不可分,离不开儿童的实际生活,离不开儿童的行动。
1.教材
两种教材:儿童生活里取材、社会群体遗传的经验
2.教法
(1)“幼稚园教学法所根据的重要原则。只有一条,便是{行动}。儿童怎样做,就是怎样学,就该怎样教,教学的过程就是依着正确的行动过程。”
(2)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法
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都贯穿于儿童的活动中,围绕着某一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每一个单元的设计都次第清晰,内容具体,取之能做,体现了的行为课程的宗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
四、论幼稚师范教育
(一)幼稚师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1.意义:幼稚教育的优劣,取决于幼稚师范教育的水平。
2.培养目标:一般的幼稚知识、社会意识、熟练的技能。
(二)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
在幼稚师范生实习问题上,幼稚园老师和幼师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逐步培养师范生独立工作能力,直至第三学年完全独立工作。在实践上师范生的实习要拿牌在三年全部学习过程中,共分为四大段:参观、见习、试教、辅导。由儿童向家庭推进、从家庭访问。亲职教育向广大社会扩展,包括社会调查、营养站、卫生站、辅导会、导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