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半小时

(0人)

900.00元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一、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支配中国。

(2)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

(3)使得基督教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 

评价:

(一)反:教会学校的动机确实是培养代理人,以方面西方宗教渗透并支配中国,在客观上配合了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入侵,二者之间存在相得益彰的关系。

(二)正:教会学校在华的活动,也为中国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为清末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教会学校在华开办女学、禁裹足、开设蒙养学堂,也为近代中弄过的女子教育、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先的引领作 用。

   外国教会主要是通过创办女学、女子幼稚师范并逐步附设幼稚园这样一个大致的脉络,在华实施学前教育事业的。部分传教士也参照中国传统蒙塾形式,开办学堂。

  此外,大多数教会都在教堂附设育婴堂,已收养被弃的婴幼儿。

   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英华女塾—美国传教士金振声1889年在苏州慕家花园创办的英华女塾,就是一个将女学、幼稚师范、幼稚园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前教育机构。

   这所学校是先办女塾,然后派两名女生到美国留学,专门学习幼稚教育,回国后于校内开设幼稚师范科,向女塾学习讲授“关于幼稚园的教育暨教授法,养成保姆人才。并设幼稚园于校近旁,所施教育,一依美国最新之方法”。

教会学校开设课程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英文课;

二是国文、生理卫生之类的文化课;

三是心理、教学法之类的专业课。

清末教会幼稚园教育的特点:

1.就其发展的过程而言,以“葵卯学制”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

2.办学程度低,主要招收贫困人家子弟,有些具有慈善的性质;

3.教学内容方面,早期的女学、幼稚园中学生学习粗浅的宗教常识和生活技能。

 

本章小结

清末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的:

一是以“葵卯学制”建立蒙养院制度为轴心的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进步学前教育者主张构建近代国家教育体制和社长女子教育权利的观点,是在思想上促进清末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因。

三是教会开办女子学堂和幼稚园的活动,对于促进清末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办学的目的仍然值得让人认真思考。

[展开全文]
钟德成 · 2020-05-22 ·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