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1.学前教育制度建立的标志 单选题
2.清末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简答题
3.康有为、梁启超的学前教育主张 单选、简答
4.葵卯学制与蒙养制度 单选题
5.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武昌蒙养院、天津严氏蒙养院)及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选择、简答
6.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 胆大、论述
7.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活动(宁波女塾、英华女塾、特点) 简答题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清末学前教育制度建立的标志
学前教育制度建立的标志: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二、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动因的推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1.政治上,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第一步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2.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
3.思想上,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
代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康有为—《大同书》
*出生:公立育婴院、社会抚养
*三岁后:慈幼院、小学、中学、大学
《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
1.保育院的选择。(女保:德性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有恒心而无倦心,有弄心而非方品。)
21.育婴院的内外环境。(要以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要务,园址要选择居少儿草地多,通风清爽之地。)
3.育婴院的保育方式。(以保育为主,待儿童能言时教以言......)
《大同书》关于未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
1.教育的社会化,儿童从未出生之前的胎教到大学毕业,所有的教养活动,都通过社会教养机构来实施。
2.公养公教,从胎教到大学的一切费用都由社会承担,儿童在大学毕业之后,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偿还。
梁启超
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只有普及义务教养,广开民智,才是强国固本的正确道路。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则取决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
他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之说,主张更加全面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建立系统的近代化国家教育制度。通过对日本,欧美等国教育的考察,提出了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教育政策私议》: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特点来划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
梁启超对于女学的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清末学前教育改革
(1)1862年到1901年:无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
(2)1902年到清朝灭亡:有系统的教育改革时期
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葵卯学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正式颁布行为标志的,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也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在法令形式上的正式确立。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会同荣庆等重订学制,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次年1904年正式全国退行,是为“葵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近代学制。
1.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
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2.蒙养院的师资问题
各地蒙养院附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育婴堂和敬节堂的乳媪和节妇充当。
3.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
“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浅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
游戏 歌谣 谈话 手技
评价:
“葵卯学制”在蒙养院教育的年龄划分较为合理,但在蒙养院与家庭教育关系的设置上,却值得推敲。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蒙养家教合一,在理论上并没有错,但实施起来的效果却是蒙养教育又回到了过去几千年一贯的家庭教育的轨道上去,这使得学龄前教育虽然纳入了新学制的框架中,实际的状况却是仍然包含在家庭教育之中,是整个学制中最薄弱的环节。
阻碍女学的设置,实际上成为中国构建学龄前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障碍。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形式上得到了完善。
四、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一)官办蒙养院
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户野美知惠
此外,京师第一蒙养院、湖南蒙养院、杭州女子学堂、江苏旅宁第一女学附设幼稚园。
(二)私立蒙养院
*上海务本女塾附设的幼稚园
*天津严氏蒙养院(严修)
(三)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第一,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的转变,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第三,清朝统治阶级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脱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导致了清末蒙养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缺少。
第四,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